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
——就我国国防预算开支话题专访军队人大代表、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
军队人大代表、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(左)接受采访
我国国防预算开支历来广受媒体关注。3月4日上午,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,发言人傅莹透露,2016年我国国防预算增长幅度在7%-8%之间,增长幅度比前几年略低。
这是自2011年来,我国国防预算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后,首次回落到一位数。2011年至2015年,我国国防预算增幅分别为12.7%、11.2%、10.7%、12.2%、10.1%。
对此,军队人大代表、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认为:“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、改革强军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,这一增长幅度是合理的、适度的。”
对每个国家来说,国防安全需求都是“刚性需求”
“对每个国家来说,国防安全需求都是‘刚性需求’。”陈舟认为,对我国来说,这种“刚性需求”体现在三个方面——我国有着13亿多人口,国土面积大、海岸线长,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复杂;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,武器装备建设、新兴作战力量建设、实战化军事训练和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等,成为部队建设投入的重点;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,国际义务大幅增加,我国军队在世界舞台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。
虽然国防费有了一定的增长,但相对于世界其他主要大国,我国国防费无论是占GDP的比重,还是国民人均和军人人均数额,都是比较低的。陈舟说,近10年来,我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.33%,大大低于2.6%的世界平均水平;2015年,我国国防费仅相当于美国的24%;国民人均国防费相当于美国的1/18、日本的1/4;军人人均国防费是美国的14.34%,日本的35.78%。
改革强军进入关键期,更需要相应的投入提供支撑
去年以来,我国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。在此背景下观察国防预算支出,有人会问:人数减少了,为什么国防预算还要增加?
“裁减军队员额并不意味着开支一定会减少。”陈舟说,“当前,我们正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,无论是优化武器装备规模结构,还是保障部队转型转隶;无论是完善各项体制机制,还是提高训练质量,都需要相应的投入提供物质支撑。”陈舟说。
“对于我国国防预算开支,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借机炒作‘中国威胁论’,指责‘中国军费不透明’,这是不可理喻的。”陈舟介绍,除了支出人员生活费、训练保障费和装备费,我国国防预算开支还要保障退役军人、军人配偶生活以及子女教育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等社会性支出。
“尤其是这次改革裁减军队员额30万,有很多干部要调整分流和编余安置,有大批干部要退出现役,亟需与之相应的配套保障政策及时跟上。”陈舟说,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,为保证军队人员工资待遇水平得到同步提高,也需要增加相应的经费保障。
严格审计监督,精打细算用好每一个“铜板”
如何确保国防经费用好花好,这是多方关注的问题。
“国家和军队审计机构,负责对国防费以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。”陈舟介绍,近年来,各级加强了国防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,通过改革创新财经管理制度,推进资产管理改革,加强了预算执行监督管理,确保了国防费的合理有效使用。
新形势下,如何把国防费的投向和投量搞得更科学?陈舟表示,要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,完善规划与预算衔接机制,强化预算编制、执行、决算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控。同时,还要加强监督,尤其要加强基本建设、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,加大整治和问责力度,做到精打细算,用好每一个“铜板”。
[责任编辑:梁行]